方得網 原創(chuàng)
新能源重卡技術路線加速分化,充電模式“上位”成主流,換電重卡還有未來嗎?
交強險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2年至2025年前2月,充電重卡在新能源重卡市場的占比從37.6%躍至63.3%,而換電重卡的市場空間持續(xù)收窄。這一分化軌跡,與早年電動公交車領域“換電曇花一現(xiàn)、充電終成主流”的發(fā)展路徑高度相似。
未來,換電重卡是否會被徹底邊緣化?充電模式能否一統(tǒng)江湖?
充電占比逐年攀升
近年來,充電重卡在新能源重卡市場占比逐年攀升,而換電重卡的份額則持續(xù)下滑。
交強險數(shù)據(jù)清晰展現(xiàn)了這一趨勢:2022年充電重卡占比37.6%,2023年首超換電重卡升至43.2%,2024年進一步攀升至57.5%,2025年前2月更以63.3%的占比穩(wěn)居市場主流。反觀換電重卡,其份額從2022年的45.7%逐年下滑至2025年前2月的30.9%,市場收縮態(tài)勢明顯。
充電重卡的快速擴張,首要驅動力在于技術迭代升級。充電重卡早期因補能效率低飽受詬病,但快充技術的突破扭轉了局面。例如,宇通600度電動重卡采用雙槍600A快速充電技術,從20%充至90%僅需65分鐘。與此同時,電池容量從早期的282kWh提升至600kWh,單次充電續(xù)航可達500公里,既滿足了中短途干線運輸需求,也削弱了換電模式的補能優(yōu)勢。
另一關鍵因素是購車成本的大幅下降。近年來,動力電池價格從1200元/度降至當前的600元/度左右,帶動充電重卡購置成本大幅降低。以420度大電量車型為例,其售價從2023年的70萬元降至2024年的45-50萬元區(qū)間,價格優(yōu)勢進一步凸顯。
應用場景的拓展同樣鞏固了充電重卡的市場地位。充電重卡早期多集中于港口、礦山等封閉場景,但隨著500度、600度長續(xù)航車型的普及,以及充電樁靈活布局的便利性,其應用范圍已延伸至500公里運輸半徑的中長途干線。相比之下,換電重卡因換電站布局密度低、跨車型兼容性差,仍局限于短途固定線路,場景拓展能力明顯滯后。
換電發(fā)展后勁不足
換電重卡曾被視為電動化轉型的“捷徑”,但其發(fā)展后勁不足的困境已日益凸顯。
回顧歷史,2012年前后換電模式在電動公交車領域一度風頭無兩,北京、廣州、青島等地曾大規(guī)模推廣。然而,因換電站投資高、電池標準不統(tǒng)一、運維復雜等問題,至2020年后換電公交幾乎消失,充電模式成為絕對主流。這一歷程預示了換電重卡可能面臨的結局。
當前,換電重卡面臨多重現(xiàn)實挑戰(zhàn):其一,投資門檻高。單座換電站建設成本超500萬元,且需配套電池儲備,對中小車隊而言資金壓力巨大;其二,標準化缺失。電池規(guī)格、接口標準尚未統(tǒng)一,導致?lián)Q電站僅能服務單一車型,難以形成規(guī)模效應;其三,運營效率不及預期。實際運營中常因排隊、電池調配等問題導致補能時間延長。方得網調研發(fā)現(xiàn),不少換電站日均服務能力不足50車次,效率甚至低于充電樁;其四,政策依賴性強,市場內生動力不足。
未來,換電重卡或只能在特定場景實現(xiàn)“有限生存”。例如,國家電投等央企通過“自建換電站+規(guī)?;囮?rdquo;模式,在港口、鋼廠等場景實現(xiàn)局部盈利。然而,這類項目多具戰(zhàn)略示范性質,難以復制到開放市場競爭中。
新能源重卡市場的競爭本質是補能效率與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較量。充電重卡憑借快充技術突破、網絡兼容性強、成本持續(xù)下探,正從“主流”邁向“壟斷”;而換電重卡雖在特定場景中仍有生存空間,但其高昂成本與標準桎梏注定了“小眾化”命運。
未來,隨著快充技術的普及和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,充電重卡將進一步鞏固主導地位。對車企與運營商而言,押注充電生態(tài)的完善,遠比追逐換電的“理想化高效”更具現(xiàn)實意義?;蛟S正如一位行業(yè)觀察者所言:“市場從不相信情懷,只相信算得清的賬。”